💥 当委托人将亲人的自由托付给律师,却遭遇天价“疏通费”和虚假承诺——山东孟某案中,律师以办理取保候审为由,骗取委托人1200万元💰,最终获刑14年。这类案件近年激增,不仅掏空受害者财产,更侵蚀公众对法律行业的信任。刑事律师为何沦为诈骗犯?普通人又该如何防范?
🔍 一、律师诈骗的四大套路与真实案例
虚构“司法关系网”索财
话术模板:“公检法内部有人,交XX万保人出来。”孟某谎称需300万“打点”武汉警方办理取保,甚至伪造转账截图博取信任。
致命漏洞:取保候审是法定程序,律师仅可协助申请,无权承诺结果。王庆军实际因羁押期满被释放,与孟某无关。
炮制“证据修改”骗局
声称“600万可删改审计报告不利内容”,实则报告从未被篡改。关键书证需经法庭质证,律师无权私下操作。
利用信息差二次收割
当事人已取保后,孟某仍索要500万“答谢费”,甚至补签《委托合同》掩盖诈骗性质。💡 律师费应开具正规票据,且需与律所签约,而非私人转账。
假律师的“一条龙造假”
上海唐某伪造律师身份,P图制作“胜诉判决书”,以诉讼费、保全费等名目骗走4万元。真律师信息可在司法局官网核验。
🚨 二、识别律师诈骗的5大预警信号
收费异常:单案律师费超百万需警惕,孟某案收取1550万远高于北上广资深律师标准;
回避案件进展:阻挠家属与办案机关直接沟通,谎称“需保密”;
承诺结果:律师职业规范禁止承诺判决结果,称“100%取保/改判”即违规;
要求现金或私账:所有费用必须转入律所公户,否则涉嫌违法;
伪造文书:如唐某P图的“财产保全书”,法律文书需加盖法院公章,可致电12368核实。
⚖️ 三、受害后的维权路径:3步锁定证据
立即报案并固定证据
保存聊天记录、转账凭证、合同;
向公安机关提交《刑事控告书》,重点说明律师虚构事实或隐瞒真相的关键点。
申请行业惩戒
向司法局、律协投诉,若律师被吊销执照,可佐证其主观恶意。
刑事附带民事诉讼
如孟某案中,法院责令退赔1200万,并追缴妻子账户赃款900万。
🌟 四、行业整改与个人防范指南
监管升级:
山东省司法厅要求律师不得以“疏通关系”为名收额外费用,违者立案调查;
推行律师执业电子证书扫码验真,杜绝假律师。
自我保护四法则:
查资质:司法部官网“律师执业资格查询”输入姓名/律所,验证执业状态;
签合同:明确服务范围、费用明细及禁止行为(如“不得承诺诉讼结果”);
盯流程:要求律师定期提交办案机关书面进展;
拒私下交易:所有费用通过律所公户支付,索要正式发票。
💎 法律不是魔术,律师更不是法师。刑辩的本质是程序正义与证据对抗,而非“钞能力”突破规则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