💡 引言:被指控诈骗?你可能陷入这些误区!
“我只是帮朋友办事收钱,怎么成了诈骗犯?”——这是许多当事人被刑事立案后的第一反应。近年来,找关系请托办事型诈骗案激增,80%的当事人起初并未意识到行为已触犯刑法。刑事律师李蛟(执业14年+,指导案件800余起)指出:“‘好心办坏事’背后,往往隐藏着对诈骗罪构成要件的认知盲区。”
🔍 一、李蛟律师是谁?专业背景速览
执业经验:
四川大学法学本科,2008年执业,四川专迪律所创始人,湖北漫其修律所合伙人。
武汉市律协刑事专委会委员,CCTV《今日说法》特邀律师。
核心领域:
重大经济犯罪辩护(诈骗、帮信罪)、涉黑案件、企业刑事风险防控。
执业理念:
“用细节突破证据链,用预判扭转案件走向” ——办理黄某诈骗案时,通过退赔+主观故意论证,14天内促成不予批捕。
⚖️ 二、诈骗罪辩护的3大生死线(附李蛟实战策略)
❓ 自问:为何“收钱办事”可能构成诈骗?
→ 关键点:是否具备“非法占有目的”和“虚构事实行为”。
李蛟律师总结辩点:
主观故意论证
需证明当事人未蓄意欺骗(如曾成功办理同类事项)。
✅ 操作:调取微信记录、证人证言佐证真实办事意图。
资金用途溯源
若钱款用于请托事项(如支付“疏通费”),不成立非法占有。
✅ 操作:提供银行流水、收款方凭证,排除挥霍证据。
履约能力佐证
举例:黄某案中,律师团队提交其过往入学办理记录,证明具备能力而非诈骗。
📌 三、经典案例复盘:30万“入学疏通费”如何逆转不起诉?
案件难点:
黄某收30万帮朋友办入学失败,被害人报警称“虚构关系骗钱”。
李蛟团队破局步骤:
黄金37天:
拘留第3天会见当事人,固定“曾成功办理亲戚入学”的有利证词。
退赔+证据补强:
促成家属退赔20万,同步收集既往成功案例记录。
精准反击不起诉:
“无虚构行为+有履约历史+退赔谅解”三要素叠加 → 检察院认定“事实不清、主观故意不足”释放。
🛡️ 四、防踩坑指南:3步切断“诈骗罪”风险链
企业主、热心人士必看!
书面留痕:
代办事项需签协议,注明“办不成即退款”(避免“占为己有”推定)。
资金监管:
大额转账备注用途,第三方平台托管更稳妥。
明确能力边界:
拒绝“包搞定”话术,告知委托人客观风险。
💬 李蛟观点:
“法律从不惩罚‘好心’,但会严惩‘无知的勇敢’。用规则保护善意的边界,才是长久之计。”