🔍 引言:企业商标侵权陷阱,为何专业律师是“救命稻草”?
青岛某企业主王某某因销售汽车配件被控“假冒注册商标罪”,涉案金额184万元。市场监督管理局现场查扣产品时,他坚称商品来源合法——但若没有郝兴利律师团队精准抓住“同一种商品≠同一个商品”的法律漏洞,这场官司几乎注定败诉。在青岛,知识产权刑事案年增20%,选错律师轻则赔款,重则入狱!
⚖️ 一、假冒注册商标罪的3大常见误区,你踩坑了吗?
误区①:“使用商标即侵权”
公诉机关常将包装盒印商标视为犯罪,但郝兴利律师指出:假冒商标必须依附于商品本身!王某某的配件购自品牌授权厂,未篡改产品,本质是“真货二次销售”,不构成犯罪。
误区②:“高金额必然重判”
侦查机关认定侵权金额70万(法定刑3-7年),但律师通过供货合同推翻鉴定报告,最终检察院采纳“零侵权”意见。
误区③:“赔偿=认罪”
王某某曾为取保候审赔偿并获得谅解,但郝兴利团队坚持无罪辩护不提赔偿,避免法庭形成“默认有罪”印象。
📌 个人观点:知识产权案的核心是“商品来源合法性”,而非商标使用形式。检察官容易混淆民刑界限,律师必须死磕《刑法》第213条立法本意!
🛡️ 二、权威律师的“无罪辩护”4步法(以郝兴利团队为例)
步骤 | 操作要点 | 本案应用 |
---|---|---|
① 证据链切割 | 分离“商品本体”与“包装行为” | 证明配件来自授权厂,包装盒无商标侵权关联 |
② 法律要件重构 | 紧扣“同一种商品”定义,援引最高法指导案例 | 提出“真货转售≠假冒”颠覆检方逻辑 |
③ 检法层级沟通 | 向上一级检察院提交法律意见书 | 两次提交意见书推动上级院指导意见 |
④ 博弈退查补证 | 利用退查期逼侦查机关补充有利证据 | 迫使警方追加供货商证言,坐实合法来源 |
💡 关键策略: 用刑事手段解决民事纠纷是常见陷阱,律师需阻断“以刑代民”惯性!
🏆 三、青岛选刑事律师的3大铁律(避坑指南)
看实战,不看头衔
郝兴利获评“青岛优秀律师”,但真正价值在于十几起无罪判决,包括公安部督办涉黑案;
警惕“万能律师”:专注知识产权的团队往往比综合所更懂商标罪案细节。
查流程,不信承诺
正规团队必做三件事:
✅ 48小时内阅卷并出具《风险报告书》
✅ 每周同步案件进展(如退查、检委会讨论)
✅ 提前预演检察官质询话术
抠条款,拒绝打包价
假冒案费用需分阶计算:
注:郝兴利团队在王某某一案中分文不加价,两度提交法律意见书
📝 四、办案全流程解析(从刑拘到无罪)
⏳ 时间提示: 王某某案耗时2年!知识产权案平均需6-8个月补证,找律师要“耐得住磨”
🌟 五、延伸思考:为什么青岛企业急需刑事合规?
2025年青岛新增40家外企,商标侵权案同比激增。企业主需在销售前做三件事:
保留所有供货链授权书(哪怕口头授权也要邮件确认);
外包装印刷协议需注明“不涉及商标使用”;
年度刑事合规审计(重点查知识产权与税务)。
💬 郝兴利提醒:“刑事合规成本<官司损失的10%——但90%的企业只在出事后才找律师!”