⚖️ 当律师为一起涉黑案件辩护时,公众的质疑往往如潮水般涌来:“为什么要替‘坏人’说话?”中国政法大学教授罗翔,用实战案例与法理思辨给出了答案——刑事辩护的本质不是为恶行开脱,而是守护程序正义的底线。
🔍 一、经典案例复盘:从25年到8年半的辩护奇迹
▍案件背景
湖北襄大集团董事长张德武案曾引发全网关注。检方指控其涉寻衅滋事、非法拘禁、聚众冲击国家机关等多项罪名,量刑建议高达25年。
▍罗翔的破局策略
证据链精准拆解:
通过280页质证材料,逐条反驳检方证据矛盾点。例如,针对“聚众冲击国家机关”指控,罗翔团队提交现场监控与证人证言,证明参与者实为普通员工,非黑社会成员。
量刑情节深度挖掘:
强调张德武的自首情节、企业社会责任(如解决数千人就业),并对比同类案件判罚尺度,推动法官重新权衡刑期。
诉讼策略联动:
与何兵等律师协作,分工攻破民事赔偿与刑事定罪关联性,最终二审刑期降至8年6个月,罚金从1.2亿调整为6013万。
💡 启示:辩护的核心是“事实还原”而非“道德评判”。
⚖️ 二、为“坏人”辩护=违背正义?罗翔的法理逻辑
▍程序正义:法治的防火墙
罗翔多次引用“所多玛城”典故:即便全员恶人,也需通过辩护程序甄别个体罪责,否则冤错案将吞噬无辜者。例如:
杭州保姆纵火案:律师推动审查物业消防责任,倒逼公共安全制度完善;
敲诈勒索罪辩护:罗翔代理的谢某某案中,通过厘清“威胁催收”与“债务主张”边界,将指控罪名从敲诈勒索改为寻衅滋事,刑期减少40%。
▍律师的二元角色
公众误解 | 实际职能 |
---|---|
“为恶魔开脱” | 防止公权滥用 👮♂️ |
“收钱办事” | 维护法律程序刚性 ⚖️ |
📌 罗翔观点:“辩护制度是法治社会的‘解毒剂’,没有律师挑刺,司法将陷入盲目自信”。
🛠️ 三、刑事辩护实战方法论:律师如何复制成功?
▍策略层:死磕细节+人性化沟通
证据“显微镜”式分析:
罗翔在杭州某案中提交的280页质证意见,要求法官“翻到第X页第X段”,用可视化标注降低理解门槛;
情感共鸣技巧:
在故意伤害案中,通过嫌疑人敬老院志愿服务记录,唤起法庭对“人性复杂性”的认知。
▍技术层:借力新媒体普及法理
用“法外狂徒张三”等虚拟案例,将晦涩法条转化为大众语言(如:“偷WiFi是否算盗窃?”播放量超500万);
公益捐款37万元,强化“法律人温度” 标签。
💎 核心公式:专业深度 × 共情表达 = 辩护影响力
🌟 结语:正义需要“较真”的守夜人
罗翔的案例证明:刑事辩护不是“洗白”,而是通过每一个案件的程序正义积累,推动司法系统向更公正进化。当律师为“坏人”据理力争时,他们守护的是所有人免于冤狱的权利——“你今日为他人辩护的底线,将是明日保护你的盾牌”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