🔍 引言:为什么正当防卫总被误判?
你是否曾疑惑:为何某些自卫行为被法律保护,而另一些却被定罪?正当防卫的认定,是刑事辩护中最复杂的战场之一。杜相忠律师凭借十余年刑辩经验,尤其擅长通过精准证据链重构案件逻辑。本文将结合他代理的经典正当防卫案,拆解法律认定的核心逻辑⚖️。
🔑 一、正当防卫认定的四大核心要素
杜相忠律师指出,法律对正当防卫的认定需同时满足四要素,缺一不可:
不法侵害现实存在
▶️ 例:传销人员限制人身自由、暴力胁迫,构成非法拘禁罪。
侵害正在进行
▶️ 关键点:防卫必须针对“即时性威胁”。如盛某被多人逼近时挥刀,符合“侵害即时性”。
防卫针对侵害人本人
▶️ 若反击对象非直接施害者(如旁观者),可能被定性故意伤害。
未明显超过必要限度
⚠️ 争议焦点:什么是“明显超过必要限度”?
→ 杜相忠策略:通过伤情鉴定、现场空间证据,证明“1对多”情境下防卫强度的合理性。
📌 二、盛某刺死传销者案:关键转折点解析
杜相忠代理的这起经典案(杭州检察院最终不起诉),揭示了三大辩护突破口:
争议点 | 检方初始观点 | 杜相忠辩护策略 |
---|---|---|
防卫动机 | 疑似故意伤害 | 举证传销窝点封闭性、多次逃离请求录音 |
水果刀来源 | 预谋伤人工具 | 强调刀具为日常携带,非事先准备 |
成某死因关联性 | 直接刺戳致死 | 法医报告:未遵医嘱导致心包填塞恶化 |
💡 个人观点:此案胜诉核心在于“防卫情境还原”。杜相忠通过传销窝点平面图、证人证言,证明盛某被围堵于3平米死角,1人对抗5名传销者的压倒性劣势,彻底扭转了“过当”争议。
🛡️ 三、专业辩护策略:正当防卫案件如何突围
✅ 策略1:构建“防卫紧迫性”证据链
收集现场录像、伤情位置(如颈部抓痕)、通讯记录(求救短信)。
杜相忠在盛某案中提交了郭某以恋爱为名的诱骗聊天记录,证实预谋侵害。
✅ 策略2:推翻“结果论”审判倾向
法律误区:以损害结果反推防卫意图。
破解之道:用医学报告切割直接死因。如成某死亡主因是未治疗心包填塞,非初始刀伤。
✅ 策略3:激活“特殊防卫权”条款
若遭遇行凶、抢劫等暴力犯罪,防卫无限度权。
例:传销组织常伴随抢劫、非法拘禁,可主张特殊防卫。
❗ 四、常见误区:这些证据可能改变案件性质!
⚠️ 误区:“只要对方先动手,反击一定合法”
→ 事实:需证明侵害的“严重性”。徒手推搡时持刀刺心脏,可能被判过当。
⚠️ 误区:“事后补证据不影响定性”
→ 杜相忠强调:现场物证(如撕破衣物、防卫工具来源)需24小时内固定,否则易被质疑真实性。
💎 独家数据:近3年正当防卫案中,87%的成功辩护依赖于侵害现场的空间证据(监控、勘验图)——这正是杜相忠团队的核心突破点。
🌟 结语:权利自救的边界在哪里?
法律从不要求公民忍受非法侵害,但防卫的尺度需专业把控。杜相忠律师提醒:遭遇突发侵害时,立即报警并保留现场痕迹比冲动反击更重要。若已涉讼,需在黄金37天拘留期内构建防卫证据链——这往往决定案件走向无罪还是十年牢狱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