💡 引言:当律师身份遭遇刑事诈骗指控
“律师知法犯法”的标签,常引发公众哗然。近年来,从“网红律师”西绿伪造公章转走440万资产,到孟凡亮虚构“关系费”诈骗1200万获刑14年,律师涉刑案件屡见报端。这类案件为何频发?当事人如何自救?核心痛点在于:专业身份掩盖下的诈骗行为更隐蔽,而有效辩护需精准突破“非法占有目的”的认定壁垒。
🔍 一、律师诈骗案件的现状与法律风险
典型犯罪模式
身份造假型:假律师通过社交平台(如抖音、游戏)虚构资质,以“诉讼费”“疏通关系”等名目诈骗,如魏某伪造传票骗36万获刑6年。
职权滥用型:真律师利用信息差虚构费用,如李某编造“诉讼保全费”骗39万。
结果承诺型:以“包取保候审”“改判缓刑”为由收取高额“活动费”,孟凡亮案即是典型。
量刑关键因素
情节
刑期范围
案例依据
数额较大(3万-50万)
3年以下
廖某骗1.57万判缓刑
数额巨大(50万以上)
10年以上至无期
孟凡亮骗1200万判14年
注:若利用职业身份作案,可能加重处罚。
⚖️ 二、诈骗罪的三大核心要件与辩护突破口
争议焦点:如何区分“民事代理纠纷”与“刑事诈骗”?
非法占有目的的认定
✋ 关键证据:资金去向!若款项用于赌博、挥霍(如李某案)而非办案,直接指向非法占有。
✅ 反例:借款用于正常经营后亏损,不构成诈骗。
欺骗行为与因果链条
被害人是否因虚假信息处分财产?
例:西绿伪造公章让当事人签代持协议,构成欺诈链条。
主观故意的时间点
事前预谋?或事中产生犯意?
辩护关键:若签约时具备履约诚意,事后因客观原因未履行,可主张民事违约。
🛡️ 三、有效辩护的五大路径(附实操策略)
无罪辩护:打破“非法占有目的”推定
收集履约证据:如服务记录、沟通中承诺履行的录音。
比对同类服务收费:若律师费未显著偏离市场价,可辩称“争议费用”而非诈骗。
罪轻辩护:四两拨千斤的量刑策略
必争四点:
🔹 退赃退赔:全额退赃可获30%以下减刑(如曹某退赔2万获缓刑);
🔹 认罪认罚:审查起诉阶段签署具结书,刑期最多减20%;
🔹 主从犯界定:协助型角色(如假律师直播间客服)可认定从犯;
🔹 被害人过错:若当事人主动要求“走关系”,可部分减轻责任。
证据攻防:瓦解控方证据链
质疑电子数据真实性:如音频提取未符《电子数据规定》(孟凡亮案辩护点);
申请排除非法证据:刑讯逼供、诱供取得的笔录可无效。
🌟 四、律师执业风险规避指南
预防胜于补救! 从业者需建立三道防火墙:
收费透明化
✍️ 书面确认费用明细,避免“活动费”“公关费”等模糊表述;
💳 所有款项汇入律所公账,禁止私人账户收款。
承诺结果=高危红线
❌ 杜绝“包胜诉”“保释放”等承诺,改用“法律方案成功率分析”等表述;
📄 保留《风险告知书》签收记录。
定期合规培训
案例教学:解析李某、孟凡亮案违规动作;
建立风控台账:对高风险案件(如取保候审、大额标的)重点监控。
💡 五、行业观察:法律服务的合规化趋势
随着“全国律师诚信信息公示平台”上线,律师执业全流程留痕已成常态。未来胜出的,必是坚守“专业主义”的群体——用法律技术而非“关系学”解决问题。正如一位资深刑辩律师所言:“真正的风险控制,是让当事人因你的专业能力而无需冒险。”