1. 首页
  2. 劳动法
  3. >

莆田律师诈骗案警示:如何识别律师真伪与防范法律骗局

💡 当一起莆田资深律师诈骗委托人180万元、最终获刑11年的案件曝光,公众哗然——​​知法者竟成犯法者​​!这起事件不仅揭露了个别从业者的道德失守,更将“​​如何辨别律师真伪​​”推向了公众视野的核心需求。今天,我们就从实际案例切入,拆解法律服务中的风险防范之道。


🔍 一、莆田律师诈骗案的关键手段剖析

  1. ​身份伪装与话术陷阱​

    莆田律师诈骗案警示:如何识别律师真伪与防范法律骗局

    涉案律师王某隐瞒真实身份,谎称自己是“领导干部”,以“疏通关系”为由收取高额费用,并​​指定款项转入第三方账户​​(黄某账户),制造“民事借贷”假象。这一操作暴露了骗子律师的典型特征:

    • ❌ ​​拒绝公开执业信息​​:回避提供律师证号、事务所名称;

    • ❌ ​​承诺“特殊渠道”办成事​​:如声称“认识司法高层”“可干预不起诉”;

    • ❌ ​​资金流向异常​​:要求转账至非律师本人或事务所的对公账户。

  2. ​法律专业知识的反向利用​

    王某利用当事人对法律程序的不熟悉,虚构“运作流程”,甚至​​伪造签名文件​​,拖延时间直至案发。这种“技术型诈骗”警示我们:​​专业能力若脱离职业伦理,反成危害社会的工具​​。


🛡️ 二、识别律师真伪的五大实操方法

  1. ​官方平台验真伪​

    • 登录 ​​司法部“全国律师执业诚信信息公示平台”​​,输入律师姓名、执业机构,验证其注册状态与执业范围。

    • 若对方拒绝提供证件信息,立即终止委托!

  2. ​费用流程合规性核查​

    • ⚠️ ​​警惕“关系费”“活动经费”​​:正规律师费仅包含代理费、咨询费等,且必须开具事务所发票;

    • ⚠️ ​​拒绝私人转账​​:所有费用应支付至​​律师事务所对公账户​​,并签订书面合同。

  3. ​案情进展的透明追踪​

    • 要求律师定期提供案件进展的​​书面记录​​(如法院文书、沟通笔录);

    • 通过 ​​12309中国检察网​​ 或 ​​法院庭审公开网​​ 自主查询案件状态,交叉验证律师说辞。

  4. ​“成功案例”的深度调查​

    • 要求查看过往同类案件的​​裁判文书号​​(如中国裁判文书网公开案例);

    • 实地走访律师事务所,观察其专业氛围与团队协作能力。

  5. ​舆情线索交叉比对​

    • 搜索“律师姓名+投诉”“律师姓名+诈骗”等关键词,排查风险记录;

    • 参考莆田案中受害人林某的教训:​​多方核实中间人背景​​(如黄某与王某的资金双向流动)。


⚖️ 三、遭遇法律诈骗后的维权路径

若不幸中招,立即采取以下行动:

  1. ​证据固化​

    • 保存转账记录、沟通录音、书面承诺文件;

    • 向银行申请冻结对方账户流水凭证。

  2. ​多轨并举报案​

    • 向​​公安机关​​报案(诈骗罪刑事立案);

    • 向​​司法局律师惩戒委员会​​投诉(吊销执业资格);

    • 提起​​民事诉讼​​追索款项。

  3. ​国家赔偿的争取​

    若因司法程序错误导致权益受损(如莆田许金龙冤案平反后获赔),可依据《国家赔偿法》申请赔偿。关键点:

    • ​超期监禁按最新日赔偿标准计算​​(2025年标准约450元/天);

    • ​部分罪名撤销即可主张赔偿​​(参考最高法244号指导案例)。


🌱 四、良性法律生态的共建之道

莆田案背后,既有害群之马的逐利之心,也暴露了公众法律常识的薄弱。​​真正的法治进步,需要双向奔赴​​:

  • ​律师群体​​:如北京张雪峰律师所言:“​​法律人的底线是不成为制造冤案的一环​​”。坚守职业伦理,才是行业长青之本。

  • ​公众意识​​:将“​​律师真伪核查​​”纳入委托前的必动作,如同查验商品保质期般自然。

法律信任的建立,始于透明,成于专业,久于敬畏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