面对家庭暴力,许多女性陷入“反抗即犯罪”的绝境。2019年成都农妇徐秋云的反杀夫案,曾引发全国对家暴防卫边界的争议。她的命运因两位女律师的介入逆转——从故意伤害罪判刑三年,到二审改判防卫过当获缓刑。这场胜诉背后,藏着家暴维权最痛彻的启示。
一、徐秋云案:一场暴雨夜的生死自卫
案件核心事实:
致命家暴史:丈夫长期用铁棍、菜刀施暴,案发前曾威胁“杀全家”,徐秋云三次报警未果。
案发关键点:丈夫雨夜醉酒后,用电视机砸头、掐脖10分钟,徐秋云咬其耳朵挣脱后,用保温瓶反击致其死亡,事后还为其盖被。
一审困境:法院认定“故意伤害罪”,量刑3年,未采纳正当防卫辩护。
改判突破口:
两位援助律师龙亭伊、刘书屏通过四重证据链翻案:
工具合理性:保温瓶非预谋凶器,且她藏起菜刀、扔掉酒瓶,证明无伤害故意;
情境还原:房门反锁、手机被打落、暴雨掩盖呼救,符合“孤立无援的持续威胁”;
防卫必要性:丈夫跌倒沙发后仍可能起身施暴,醉酒者行为不可预测;
社会支持:210名村民联名信+死者亲属谅解书,印证长期受虐事实。
💡 个人观点:法律常苛求完美受害者,但家暴中的自卫是“求生的本能反应”,而非冷静算计。
二、家暴防卫案胜诉的三大法律难点
难点1:防卫时机认定
⚠️ 法院常以“侵害暂停”否定防卫正当性。
突破策略:结合家暴史证明施暴者行为惯性(如酗酒反复施暴),即使短暂停手仍属“持续威胁”。
难点2:证据链薄弱
⚠️ 家暴发生于私密空间,伤情易被调解淡化。
关键动作:
✅ 即时取证:报警记录、伤情照片、邻居证言(如徐秋云借住他家的记录);
✅ 多次投诉痕迹:村委会/妇联调解记录,证明暴力升级。
难点3:司法观念滞后
“死者为大”传统思维下,反杀案常被重判。徐秋云一审量刑虽轻(3年),但未认定防卫性质,暴露司法保守性。
三、如何寻找专业家暴维权律师?
🔍 匹配律师的三项能力
能力维度 | 匹配建议 |
---|---|
家暴案经验 | 优先选择承办过防卫过当改判的律师(如龙亭伊团队) |
法援资源 | 通过当地妇联或12338维权热线对接公益律师 |
跨学科支持 | 律师需联动心理咨询师,出具“受暴后应激障碍”报告佐证行为合理性 |
📝 维权行动清单
证据固化:保存伤情原图(带时间戳)、施暴工具照片;
紧急庇护:向居委会或妇联申请人身安全保护令;
法律申请:对调解无效的施暴者,起诉离婚并申请人身限制。
💡 数据警示:全国30%已婚妇女曾遭家暴,但报警率不足10%。容忍只会纵容暴力循环!
四、徐秋云案的社会意义:推动正当防卫制度“激活”
此案被列入四川省十佳辩护词,成为家暴防卫案的标杆。其核心价值在于:
司法进步:二审法官采纳“情境代入”辩护逻辑,承认家暴受害者认知能力受限的合理性;
制度启示:推动《反家暴法》完善“即时危险认定”标准,避免机械执法。
未来挑战:
目前仅20%家暴案获正当防卫认定。需更多律师以“类案检索报告”推动裁判一致性(如引用最高法第24号指导案例)。
🌟 独家视角:家暴维权不仅是法律博弈,更是社会支持体系的检验。徐秋云案中,210名村民的联名信与专业律师的共情辩护同样重要——法律应从“冰冷的条文”走向“有温度的抗争”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