1. 首页
  2. 知识产权法
  3. >

虚拟货币诈骗罪如何辩护?杨浩律师解析新型金融犯罪案例与辩护策略

💡 ​​引言:当虚拟货币撞上刑法红线​

“我的比特币一夜蒸发,对方却逍遥法外!”——近年虚拟货币诈骗案激增🔥,但​​法律定性模糊​​让受害者维权艰难,也让律师辩护面临全新挑战。今天,我们借资深刑事律师杨浩的实战经验,拆解这类新型犯罪的辩护逻辑与破局之道!

虚拟货币诈骗罪如何辩护?杨浩律师解析新型金融犯罪案例与辩护策略


🔍 一、虚拟货币的刑法属性:是数据还是财产?

​争议焦点​​:虚拟货币是否受刑法保护?

  • ​法律空白挑战​​:

    • 比特币等虚拟货币被定义为“虚拟商品”而非货币(央行2013年通知);

    • ​​但诈骗虚拟货币仍可构成诈骗罪​​!四川绵阳法院2023年判决明确:​​虚拟货币具有财产属性​​,骗取他人虚拟货币需按诈骗罪追责。

  • ​实务突破案例​​:

    • 杨浩曾代理的虚拟货币诈骗案中,通过​​推翻“非法获取计算机数据罪”的指控​​,成功将案件定性为诈骗罪——关键在于证明“被害人自愿处分财产”而非技术窃取。


⚖️ 二、虚拟货币诈骗罪辩护的3大核心策略

▶ ​​策略1:切割“投资风险”与“刑事诈骗”​

• ​​关键点​​:区分项目真实性 vs. 炒作泡沫

→ 例如GUCS币案(2023年成都中院),​​虚构技术实体​​+​​自炒币价​​被认定集资诈骗;

→ 辩护需举证项目有实际技术应用,而非纯资金盘。

▶ ​​策略2:推翻“非法占有目的”​

• ​​突破口​​:资金流向是否用于经营?

→ 若资金投入技术研发或合规运营,可主张​​经济纠纷非犯罪​​;

→ 若用于豪车房产(如GUCS案),则坐实诈骗。

▶ ​​策略3:利用“罪名转化”降低刑期​

• ​​经典路径​​:

诈骗罪(最高无期)→ 非法经营罪(最高15年)→ 经济纠纷(无罪);

杨浩在“津城原始股案”中,以《公司法》《证券法》论证行为属非法经营而非诈骗,大幅降低当事人刑责。


📚 三、为何虚拟货币案需“跨领域律师”?

​杨浩的复合型知识库​​成破案关键:

  • ​技术认知​​:区块链原理、交易所运作模式;

  • ​金融知识​​:证券发行规则、跨境资金流动;

  • ​刑法功底​​:新型犯罪构成要件重构。

💬 他曾言:“辩护如同解多元方程——​​法律是基础,但经济学、密码学才是变量​​!”


🛠️ 四、办案流程:从电子取证到跨境追赃

​虚拟货币案4步辩护法​​:

  1. ​电子数据固化​​:链上交易记录、钱包地址溯源;

  2. ​资金流向审计​​:泰达币→人民币的兑换路径;

  3. ​跨境洗钱反制​​:2024年四川高院裁定:​​虚拟货币兑换属洗钱行为​​(马某洗钱罪案);

  4. ​量刑协商筹码​​:协助追回赃款换取刑期折抵。


❓ 五、当事人必问:如何选对律师?

​3个硬指标​​:

✅ ​​跨学科经验​​:既懂刑事辩护,又熟金融科技;

✅ ​​案例实绩​​:有无虚拟货币无罪/轻罪判例;

✅ ​​协作能力​​:与会计师、数据鉴定团队联动效率。

✨ ​​杨浩团队特色​​:注册会计师资格+刑事辩护双背景,无缝对接财务与法律证据链。


💎 独家观点:虚拟货币辩护将成“律师能力分水岭”

未来5年,两类律师会被淘汰:

❶ ​​只会念法条的传统派​​:不懂DeFi、NFT智能合约;

❷ ​​忽视政策风向的冒险派​​:2021年央行等十部委已​​严禁虚拟货币相关经营活动​​(237号文)。

​赢家属于“技术派律师”​​——像杨浩一样,用​​多元知识库将电子数据转化为辩护语言​​,在技术狂潮中守住法律底线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