1. 首页
  2. 劳动法
  3. >

诈骗罪三大新特点解析:律师李扬的管辖异议与无罪辩护策略

⚖️ 在近年井喷式增长的诈骗类案件中,许多企业主和普通民众因“民事欺诈刑事化”陷入困境。李扬律师(北京大学法学博士、北京京麟律师事务所执行主任)指出:​​诈骗罪已成为继寻衅滋事、非法经营后的“第三大口袋罪”​​,而趋利性执法导致的管辖混乱,更让无辜者雪上加霜。


🔍 一、诈骗罪的新趋势:为何你的商业行为可能“被入罪”?

  1. ​“口袋罪”泛化现象​

    诈骗罪三大新特点解析:律师李扬的管辖异议与无罪辩护策略

    保健品、医美等行业的夸大宣传,正被大量定性为诈骗。李扬律师犀利指出:​​服务行业的承诺未达成≠诈骗​​。例如律师辩护未达预期,当事人能否指控律师诈骗?逻辑的荒谬揭示司法实践中的定性偏差。

  2. ​国家作为被害人的“逆置现象”​

    医保骗保、社保套取类案件激增,民营医院成为重灾区。这类案件往往存在​​取证简单、定罪率高​​的特点,但李扬团队发现:​​多数案件追究的是中介而非实际受益人​​,主体认定存在重大漏洞。

  3. ​管辖权的滥用与利益驱动​

    “某县派出所门口停满豪车,只因民警专找互联网产品‘制造’报案人。”

    通过本地人购买外地公司产品后报案,再利用刑诉法对“犯罪地”的扩大解释争夺管辖权,本质是​​地方财政的趋利性执法​​。


🛡️ 二、颠覆性辩护策略:用“被害人”破解趋利困局

李扬律师提出​​釜底抽薪式方案​​:通过激活被害人权利,让办案机关“无利可图”。

▶ 操作步骤:

  1. ​逐笔核算被害人损失​

    • 要求公诉方提供​​完整被害人名单​​(非概括性描述),李扬在郑州某案中耗时3天强制要求公诉机关披露名单。

    • 区分​​实际消费金额与欺诈金额​​,例如保健品购买者认可产品效果的部分,不应计入诈骗数额。

  2. ​推动退赔程序阻断财产截留​

    趋利性执法的核心动机是:​​扣押财产无需退还被害人​​。通过主张“判决生效后3日内退赔被害人”,迫使办案机关面临财产分配压力,削弱其追诉动力。


🌐 三、管辖异议实战:四步击破违法管辖

​步骤​

​行动重点​

​法律依据​

1. 追溯立案源头

查证报案人是否被“动员报案”

《刑诉法》第112条

2. 审查地域关联性

证明本地与犯罪无实质关联

刑诉法第25条司法解释

3. 提交管辖异议书

附卷案证据链断裂分析

最高法《管辖规定》第5条

4. 申请异地管辖

强调“排除地方保护主义”

《刑诉法》第27条

📌 ​​案例启示​​:徐州某虚拟币案中,李扬团队通过证明报案人与办案机关存在利益输送,成功推翻管辖权。


💡 四、实务指南:三大黄金辩护切入点

  1. ​主观故意瓦解术​

    • ​收集还款计划、业务往来邮件​​等,证明无非法占有目的;

    • 民事欺诈与刑事诈骗的界限:​​夸大宣传是否虚构核心事实​​?

  2. ​证据链精准爆破​

    “公诉方用司法会计鉴定代替个案审查?坚决反对!”

    坚持对每笔资金流向做​​双向印证​​:银行流水对应合同履行记录,打破“概括性指控”。

  3. ​国家损失类案件的反向论证​

    • 医保诈骗案中,要求公诉方​​逐笔提交虚假病历证据​​;

    • 揭露​​行政机关审核失职​​,分摊主体责任。


🌟 独家观点:辩护的本质是“打破思维定式”

李扬的30余起无罪案件中,​​80%胜诉关键不是证据本身,而是重构司法人员认知​​。例如将“诈骗案”转化为“行政违规”,或揭露地方财政与扣押款的利益关联。正如他所说:

“当被害人纷纷索要退赔款,办案机关扣留的财产从‘战利品’变成‘烫手山芋’,正义才真正有了空间。”